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zgweip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zgweip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zgweip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zgweipa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br关于印发《清水河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br方案》的通知_吹塑托盘_安博体育官网首页登录|安博体育平台网址
产品详情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清水河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随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财办建〔2022〕18号)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商务厅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内财贸〔2022〕396号)精神,为快速推进清水河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全县农村消费和助力农民增收,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清水河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县域商业概况。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端,整置处于“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腹地,是自治区及首府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东南以古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朔州市、偏关县接壤;西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北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相毗邻。清水河县下辖8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全县户籍人口13.75万人,非流动人口7.48万人;2021年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2127元和12592元,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56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231.3万元,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627.9万元,同比增长6.7%。

  全县从事商贸流通的个体户商户共计4090户,其中以城关镇为中心的一区共有商户2783户,城区南部为二区共有商户524户,城区北部为三区共有商户766户。全县共有百货商店767个,超市786个,住宿(酒店)112个,餐饮561个,五金土产315个。另外,县域内有大型商贸综合体3个:窑湾便民市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经营摊位5家,年销售额150万元;华融生活广场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经营摊位43家,年销售额213万元;维丽多商场占地面积375平方米,经营摊位28家,年销售额175万元。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农牧和科技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交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供销社、县邮政分公司和各乡镇为成员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协调机制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召集人,县政府办副主任和发改委负责担任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为协调机制成员。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承担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发改委分管商务工作负责担任,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相关科室负责担任。在领导小组指挥和协调下,各有关部门、各乡镇按照责任分工深入扎实推进工作。

  2.进行系统摸底调查。县发改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系统的摸底调查,形成系列摸底数据,摸清人口、消费和商业设施数量、覆盖率、基本功能等基本情况,了解促进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短板和存在问题,为编写全县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供充实的依据。

  当前县域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艰巨,受疫情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使县域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区域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叠加,县域消费明显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困难凸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础不够坚实,发展的潜在能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依据清水河县“十四五”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城乡生产和消费连接更加紧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畅通,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

  从2022年开始,分年度按计划,每年推进不低于30%的工作任务;到2025年,基本实现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全县网商年均新增10家。(详见附件1)

  提供物流快递件的时限及吞吐量40%以上,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

  提供物流快递件的时限及吞吐量50%以上,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信息、自动、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提供物流快递件的时限及吞吐量50%以上,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信息、自动、标准化水平的提高级平台交易、运输监控、支付结算、大数据分析等全链条服务。

  (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推动资源下沉。利用中央及县级财政资金,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公平营商环境和放心消费环境。鼓励各乡镇结合自己实际,积极探索县域商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二)补齐短板,整合提升。加强资源整合,做好与电子商务进农村、城乡高效配送等工作衔接,充分的利用现有商业设施,补齐短板,打通堵点,加快完善县域商业设施,畅通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全方面提升县域商业体系服务功能。

  (三)立足实际,分类实施。考虑县域人口分布、市场需求、商业基础等差异因素,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侧重服务原则,合理确定商业网点布局、功能业态、数量规模、辐射范围等建设内容,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商业过剩和同质化竞争,适应乡村振兴要求。

  1.完善县城商业设施。鼓励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新建改造县城购物中心、综合商贸中心、大型连锁商超等商业设施,丰富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健身、教育、亲子等业态,提升物流、金融等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商旅文融合消费场景。新建改造县物流园及配送中心,完善标准化仓储、快递分拣仓、冷库等设施,引入城乡配送、快递分拣、冷链等经营业态,满足统仓共配要求,提升县级物流园及配送中心服务功能、辐射能力,打造县域物流配送体系核心枢纽。(责任单位:县发改委、邮政分公司,城关镇)

  2.建设乡镇商贸中心。支持和引导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自建、改造、合作等方式,在8个乡镇新建改造22个商贸中心,推动商品零售、餐饮、美容美发、维修、电商等业态融合发展,优化生活服务供给,改善乡镇消费环境,使乡镇基本能够很好的满足周边居民的米面粮油、居家百货、农资,以及美容、美发、餐饮等一般性消费需求。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直营店、加盟店拓展服务。鼓励县邮政分公司参与乡镇商贸中心项目建设,满足农村便利消费的需求。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配备电子收款机(pos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和信息服务系统。(责任单位:县发改委、邮政分公司,各乡镇)

  3.升级改造村级连锁商店、村邮服务网点。鼓励支持村级连锁商店、村邮服务网点、物流快递公司、连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特许加盟、联营联销、供应链赋能等方式,改造提升现有夫妻店、小卖部等传统网点,发展新型乡村连锁便利店,为农民提供日用生活必需品、基本农资等商品购买以及电商、快递收发、生活缴费、农产品上行、涉农信息等服务,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鼓励和支持县邮政分公司建设综合服务站点,并与乡村便利店实现寄递收发等资源、功能、服务整合共享。(责任单位:县发改委、邮政分公司、供销社)

  4.发展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支持和引导县域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邮政分拣中心,按照县级标准规范建设,集中打造标准化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分拣中心,逐步整合县域内各类商品代理商、供应商、经销商货源,利用县城物流中心和乡镇及村级服务网点,城乡配送车辆,实现统仓共配;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供销、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组织市场化合作,将各品牌快递寄递件进行统一分拣、运输、配送、揽件。支持县邮政分公司参与县域标准化物流快递分拨集散中心建设,加大乡镇配送车辆的投入,支持县邮政分公司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网点。(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交通局、农牧和科技局、供销社、邮政分公司)

  5.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支持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电商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运营公司等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全方面推进我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加强部门协同、资源整合,鼓励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村邮服务网点、供销社等多站合一、服务共享。(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供销社、网信办、县邮政分公司)

  6.支持大规模的公司开展供应链赋能。鼓励大型电商、邮政、快递和商贸流通企业以县、乡(镇)为重点,延伸供应链,推广应用新型交易模式,为中小企业、个体商户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销售分析、库存管理、店面设计等服务,增强农村实体店铺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鼓励重点商贸物流公司打造为批发商业市场提供的统仓共配模式、商业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模式、县域物流中心集中配送模式。(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供销社、邮政分公司)

  7.支持本地商贸流通企业的供应链建设。支持培育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引导供销、邮政、快递和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优化重组,从传统商品批发、零售向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转变,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管理上的水准和流通效率,增强对县域商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发展直营连锁、等经营模式,鼓励品牌连锁流通企业通过连锁或股权加盟,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供销社、网信办、邮政分公司)

  8.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开展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与电商、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实习实训合作,举办创业创新和技能大赛,挖掘和培育一批农村商业带头人。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创业培训服务,推动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孵化基地运行费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引导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电商应用等线上线下培训服务,提高就业转化率。(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农牧和科技局,各乡镇)

  9.加强农产品牌培育。围绕建设绿色杂粮县,打造自治区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全方面提升“窑上田”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重点打好“绿色牌”,持续提升海红果、米醋、小香米、黄米、胡油、花菇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规模,建设有机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高效绿色循环农牧业,构建农畜产品的绿色产业体系,增强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引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支持本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杂粮、蔬菜、林果、鲜奶、肉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区域协调合作,打通开放新通道,推动外向型经济新突破,力争将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成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区及辐射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产品输出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牧和科技局、发改委)

  10.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以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园为基础,提升产地初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功能,促进流通节点有效衔接,完善跨区域产销链条,考虑节点功能、地理位置、产销规模等因素,积极培育申报一批全县农产品骨干批发商业市场和骨干流通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信息相互连通、设施共用共享。(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农牧和科技局、供销社、邮政分公司)

  11.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结合县域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展会等资源,举办对接会、洽谈会、展销会、采购会等形式多样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对接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鼓励标准化生产、供货稳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直采直购、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精准对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拓宽销路。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活动,推动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产品企业在产销对接、品牌创建推介等方面深入合作,逐步扩大农产品电商销售规模。依托“清河田园”“乐村淘”等微商平台,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农牧和科技局、供销社、邮政分公司,各乡镇)

  12.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支持县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及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程,补齐冷链物流建设短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逐步提升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商品化解决能力。促进冷链物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深层次地融合、集群式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县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进度,搭建起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框架,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支持引导生鲜电商、邮政、快递公司因地制宜建设前置仓、分拨仓,配置冷藏和低温配送设备。(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农牧和科技局、交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供销社、邮政分公司)

  13.优化农村市场消费品供给。鼓励农村商业企业、零售网点与品牌制造商合作,加大耐用消费品投放,加强售后维修网点建设。加强大数据分析,引导和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增加适合农村市场的优质商品和服务。引导加强商旅文体等功能融合,发展乡村民宿、休闲旅游、自驾旅游等,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发展会展经济,促进农产品销售。(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交通局、各乡镇)

  14.优化农村里的生活服务供给。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活服务网络。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夫妻店等场所,提供理发、维修、废弃陈旧物资回收等便民服务。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涉农信息资源集聚,通过多样化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引导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增收致富。鼓励生活服务业企业延伸服务网络,扩大有效供给,提升服务品质,缩小城镇和乡村居民服务消费差距。(责任单位:县发改委、邮政分公司,各乡镇)

  清水河县邮政快递物流仓储分拨中心、镇级快递分拨中心、村级服务站点建设项目

  新建县级配送中心总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新建100吨冷冻冷藏库,实现分解包装、冷藏、储存、保鲜配送农畜产品、冷鲜食品一体化的现代化物流仓储基地;辅助设施用房1000平方米,发展自动分拣、一体仓配、数据交换;加强数字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完善仓储物流管理系统。配备冷链车2辆,建制村直派13辆车,投放包裹柜860个。改造8个镇级分拔中心面积3896平米,103个村级寄递综合服务站。

  提供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件的仓储、分拣、中转、配送等服务。整合电商、快递、商贸物流等资源,通过自建物流系统,搭载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口进城,明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实现县到村、村到县共同配送不超48小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慧物流等多种物流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动力资源,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引导共同配送企业全程标准化管理。

  县级商贸中心提供生鲜、日用消费商品零售,实现餐饮分区经营,设置仓储、停车场等设施。镇级中心配备电子收款机(POS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和信息系统,满足乡镇居民日常、实用型消费。村级悬挂醍目牌匾标识,店铺整洁,货物开架陈列、商品明码标价,实行索证票制度。各中心场地设施符合消防安全、防淹排水等有关要求。

  县级中心让县域内城镇和乡村居民不出县,就能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提供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镇级中心改善乡镇集贸市场面貌,优化生活服务业供给,满足周边居民一般性消费需求。村级中心为村民提供日用消费  、农资、电商、电信、金融、邮件快件代代投、涉农信息服务等多样化服务,保障农村居民就近便利消费和基本生活服务。

  厂区内建设了3000平米的成品库房,对成品库房包括统一标准托盘、周转箱、购置存储货架、通用性叉车、标准型运输车辆、增设物联网设备等进行升级。

  以提高供应链水平和仓储管理能力,提高效率,减少人工使用,提升产品周转效率。

  本项目以海红果系列果品深加工为主,计划投资厂区3500平方米,其中海红果生产功能车间1300平方米,保鲜库800平方米,冷冻库800平方米,原料库600平米,规划海红果系列生产线条:海红果速冻生产线、海红果饮料生产线,各一条。

  大力发展林果产品加工业,加快现代林果产业研发技术应用,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转化推广,促进林果产业增产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县商业体系建设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建立县发改、财政、农牧和科技、自然资源、乡村振兴、供销、交通、邮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二)加强规划引领。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统筹布局商业网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确定数量、规模、功能等量化指标。

  (三)强化考核指导。将县域商业建设主要目标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体系,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量化考核结果,做到奖优罚劣。充分的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依托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本地商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按年度分解细化任务安排,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

  (四)加强资金保障。统筹用好中央发展资金等现有专项资金或政策,支持合乎条件的县域商业领域优先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县域商业设施、农产品产地流通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投入保障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对县域商业建设的信贷支持,鼓励增加金融理财产品供给,积极发展新型抵质押类信贷业务,重点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产业基地四类主体发展,满足县域商业发展资金需求。